淮北梆子剧第四代传承人邵玉春: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发表时间:2023-12-21    来源:淮北文明网
[关闭]
  邵玉春,原濉溪县文化局退休职工,淮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剧第四代传承人。从小有着戏曲情缘的她,在濉溪县梆剧团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勤学苦练,技艺不断提高,多次圆满完成演出任务。2005年,她牵头成立濉溪县最早的民间剧社——和谐剧社,精心编排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告状》,反映淮海战役中党群一心的《支前》,展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本是同根生》《三婆媳》等戏曲作品,在全县各镇村巡回演出。
  多年来,邵玉春参加公益演出活动1500余场次,组织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0余场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剧走进千家万户,得到广大群众充分好评。
  从曲艺爱好者到专业演员
  1972年,不满18岁的民间曲艺爱好者邵玉春,被濉溪县梆剧团吸收为演员。这一跨越,使邵玉春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到梆剧团后,她不怕脏,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剧团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虚心向同事学习,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多次圆满完成演出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梆剧团逐渐进入停摆状态,剧团人员散落在全县各地。凭着对戏曲的热爱和执着,邵玉春积极联系志同道合的同事,利用早晚的空当,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切磋唱法和技巧,雕刻琢磨符合时代特征的曲目,同时在围观群众比较多的时候,响应大家的要求,义务为大家演出。
  创建和谐剧社义务巡回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为传承戏曲文化,邵玉春经过多方打探,克服种种困难,把有功底、热爱戏曲的人员集中在一起,于2005年组织成立濉溪县和谐剧社,成员近30人。
  濉溪县和谐剧社是全县成立最早的民间剧社。邵玉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编排大量精品力作,在全县各镇村巡回演出。剧社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壮大,发展到40多人,戏曲创作、演出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
  创办伊始,下乡演出没有交通工具,邵玉春自己出钱租车;演出结束,到了就餐时间,她提前预定请大家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道具损毁,自筹资金修复、置新;演出前因患上流感,高烧不退,浑身酸痛,她强忍着不适,带病演出坚持到结束……这些年来,邵玉春为剧社发展,自掏腰包补贴进去数万余元。但是看到淳朴的群众有的端茶送水,有的维持秩序……邵玉春一次次收获着欣慰和感动。
  让优秀传统文化真实可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淮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剧第四代传承人,邵玉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过去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希望,要“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热心公益事业的她,多年如一日,不计报酬、不讲条件,随叫随到。在濉溪县文旅体局的动员下,她积极参与大型古装剧《柳江口》创作、排练和演出,常态化参与送戏下乡巡演,把弘扬时代新风的《家和万事兴》《家有两个妈》等节目呈献给观众,以生动灵活、真实可感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技艺的渐长和声望的增加,2013年,邵玉春被濉溪县老年大学聘为戏曲班代课教师。凭借声情并茂的讲解、深厚的演唱功底、娴熟的技巧,她得到学员的一致认可。在校期间,她还组织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给老人们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的同时,还为老人上门理发、洗脚、剪指甲等。主动帮助民营企业组建东风物流志愿服务队,常年组织开展清扫街道、清除垃圾、维护交通秩序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的同时积极打造企业文化,带动更多的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添彩。(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李飞飞)
责任编辑:单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