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更多>>
领导活动更多>>
- 覃卫国开展八一走访慰问活动
- 朱浩东开展“行走淮北” 文明创建督查活动
- 方宗泽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
- 覃卫国开展“行走淮北”文明创建督查活动
- 覃卫国在烈山区调研防汛工作
- 黄晓武主持召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会议
- 黄晓武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会议
- 李晓光开展“行走淮北” 窗口行业提升行动调研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
![]() |
记者27日从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近期重点加大对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推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7月27日 新华社)
近年来,无论是城市里,还是乡村,垃圾分类均进行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农村,有的推行最美庭院建设,有的推行垃圾积分制,用多种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效果十分明显,氛围日渐浓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却患上了“视而不见症”“充耳不闻病”,明明看见标注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等字样的垃圾桶,但在倾倒垃圾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简单粗暴地把所有垃圾“一勺烩”,未能及时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于此类缺乏自觉的责任主体来说,教育劝阻的效果远不如一纸罚单来得立竿见影。
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涵养文明新风尤须在细节处下功夫。
用好刚性制度的约束力。文明是管出来的,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已然进入法治时代,从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就都应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该引导引导、该处罚处罚,让刚性约束的威力充分发挥。
发挥宣传教育的引导力。通过广播电视、海报报纸、两微一端等途径大力推广,推进垃圾分类入脑入心,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放大辐射扩散效应,带动更多民众自觉地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市民群众的践行力。说一千道一万,落实落地最关键。要充分发挥广大居民、物业及志愿者等示范作用,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打通分类入桶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巩固居家抗“疫”时全民形成的“勤洗手、勤通风、出门戴口罩”的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更需人人负责。从“我”做起,携手行动,激活社会共同参与的澎湃力量,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新时尚,让天更蓝、水更碧、土更净,让我们的小康生活成色更足、质量更高!(龙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