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周志民

发表时间:2014-11-18    来源:淮北文明网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关闭]

活出样来给自己看

  事迹简介: 2007年,周志民投资建立了濉溪县艺术团,三年来,深入农村演出达五百余场次,20年来,他创作了管弦曲目35个,种类喜剧、小品18部,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2次,省级奖励4次,市县级奖励40余次。在送戏下乡活动中,他成为淮北市演艺界的中心人物。

    详细事迹: 周志民,男,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濉溪县四卜乡人。1971年在濉溪县文工团担任唢呐演奏员,由于自己对事业的酷爱,学习钻研苦练基本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及演出作品屡获国家、省、市、县大奖,1996年,被任职国家二级演奏员,1998年任政协濉溪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02年被当选为濉溪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民族管乐委员会会员,淮北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濉溪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会长。

  一个人在人生事业上,有了任何收获都不是偶然的,有他的个人努力;有他成长的社会环境;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总之,单纯靠个人努力是很难的,下面我把我自己的事业人生和取得的成就汇报如下。

  1987年以来至今,各级获奖50余项次,其中,国家级获奖3项次,省级获奖2项次,市县级获奖40多项次,创作曲目10余首,唢呐舞曲《鸽子》、器乐曲《一支花》、《发展乡企奔小康》分别在国家省市电视台对外播放,个人专访在省市电视台对外播放,专题报道《朝天开放的喇叭花》《民乐响遍淮北大地》《“酒乡”有支盛开的喇叭花》,刊载在淮北各家报刊中,《“酒乡”有支盛开的喇叭花》被人民日报时代潮栏目大型文集《辉煌二十年》收入全国发表,1995年被淮北市委、市政府,授予“85-94”十年成果优秀文艺创作“二等奖”,2000年荣获淮北市文化先进个人,2002年被濉溪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被濉溪县授予“文化艺术贡献”奖及先进个人。

  近年来为抢救、挖掘、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本人不畏艰辛,不计报酬,驱车跑遍全县及周边地区,采访老艺人,挖掘整理了民间乐曲《八句娃娃》《抱妆台》《柳瑶吟》《将军令》《朝天子》《出天子》等失传和即将失传的民间乐曲27首,被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安徽卷收入,《八句娃娃》《抱妆台》《柳瑶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十分注意选拔、培养民族管乐艺术人才,为民族管乐的艺术复兴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亲授优秀弟子30多名,指导学生300余人,大都成材,技艺高超,长期参与专业和业余文艺活动,活跃在广大的皖北地区,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姜影安被聘职为“国家二级”演奏员,丁庆华、李伟、张永飞等四人被接纳为国家级音协会员,李伟、张永飞两人在全国唢呐考级中晋升为“十级”最高级别的优秀演奏员,李伟、杨冬洋获国家唢呐大赛“优秀奖”及安徽省器乐大赛“一等奖”,马宇晴小演奏员在安徽省器乐大赛荣获两项“一等奖”,并选拔为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在上海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器乐大赛参赛选手,近年来他们个人无论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大赛中都摘得桂冠,并在各级文艺会演中和专业演奏中担任重要演奏任务并争得荣誉,在组织的大型文艺庆典演出和送文化下乡的活动中,他们更是首当其中,成为淮北演艺界的中心人物。

  多年来,为更好地为群众做好文化服务,通过长时间演出,发现在新的形势下,艺术发展的趋势,走出一条新的艺术道路,那就是各个年龄段对艺术的需求,老年人爱听古装戏,中年人爱听喜剧和小品,小朋友爱听流行歌曲、看舞蹈,针对性对各阶层人群送上他们爱听的文艺节目,演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样以来,他们得到快乐和艺术享受,同时根据农村出现的对父母不孝、计划生育超生、违反法律法规等不良行为现象,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有针对性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如小品《抓阄》、《钱是妈》、《借小姨》、《榴花缘》等使他们受到教育,因为我们摸透群众的文化心理,所以我们才受到社会关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淮北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作了报道。

  后来周至民又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成立了民间艺术团,举办公益性、专题性、商务性、集市庙会等演出近百场,为群众服务近百场,受益观众达十万人之多,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带来快乐,老骥伏砺,志在千里,已过不惑之年的周至民,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团长久,必须有自己的基础队伍,这几年,又着力培养后备力量,在家里、在演出现场间隙或在河边草地上,总是手把手,一招一势地传授着后继弟子,成才的学生一批又一批。

责任编辑:李亚运